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 三元风水 >> 详细信息

我对三元玄空风水的认识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2016   发布时间:2013-06-09 09:28:28

  潮州风水大师  饶平风水大师    揭阳风水大师  汕头风水大师  

 

 

 

 

   传统的风水也叫堪舆,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广义上的风水是指人类通过对自己的居住环境和死人葬地的选择,从峦头形式与方位理气两方面结合,以求使地球磁场与人类关系和谐统一、天人合一、趋吉避凶的学问和技术。风水发展到今天的时代,由于人们的住宅环境的变化而受到严峻挑战,其含义已经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现代风水学实质上是把地理环境、气候特征等自然条件与人文景观综合起来考虑的一门严谨的建筑学问,是工程建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风水有其科学的内涵,也有其迷信的成分,我们所学习的三元玄空学,正是采取了扬弃结合的态度,将传统的风水学的合理内核与现代住宅,特别是现代城市住宅相结合,提出了比较系统的选址、布局、设计、建造、装修等可操作性的理念和方法。

风水是时间和空间配合的学问,并无任何神秘。人人都可以学,人人都可以学会。三元玄空风水,是传承最隐秘、断验最准确的一门学问。它是将五行代入九星,其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发生生克制化的关系,就是风水运用的法则,人人都可以学懂,人人都可以运用。下面就三元玄空学谈几点认识。

一、三元玄空风水的由来

玄空飞星风水学其源流已经很久远,是目前风水学的一个重要学科,但是和其他风水学一样,其创始及传承并没有清晰的文字记载,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由于历史上获得各门术数真谛的学者,均以秘传的方式传承,所以,玄空风水学的每一代能够获得真传的人寥寥可数,掌握此术的人轻易不言传人,致使玄空风水的传承有诸多神秘的传说。

尽管如此,我们透过现时可考的玄空飞星风水学的古籍,仍能寻觅到其传承和发展的过程。

玄空飞星风水学起源于晋朝,其代表人物郭璞所著《青囊经》,是玄空学的经典著作,但是其内容深奥难懂,没有精于此道的老师指导是难以把握其中含义的。到了唐代,玄空学已发展到多达一百二十家支派,各有其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由于说法太多,以至使人感到不知谁对谁错之惑,各派也以自家为正宗而菲薄其它派的学说。

唐朝是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文化事业繁荣发达的重要时期,著名的风水大师杨均松就是在这个时代脱颖而出,《青囊奥语》、《天玉经》便是他的杰作,这两部古籍是当今深造玄空风水者的必读之作。

除了《青囊经》、《青囊奥语》、《天玉经》外,还有一本玄空飞星学的重要著作《青囊序》,据说此书的作者名叫曾求己。另外,还有一部《都天宝照经》也是玄空风水的重要著作,其作者也无可靠的史料记载。

至北宋年间,有道家吴景鸾,撰写了一篇《玄空赋》。至明朝又有一部名《玄空秘旨》的重要著作面世。但其作者说法不一。

明清期间是玄空飞星风水学发展的重要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的玄空风水的重要人物蒋大鸿,得有地仙之名,他把以往的玄空典籍进行了整理、研究、注译,著述了《地理辨证》一书,前述诸书皆收录在《地理辨证》之内,成为玄空学经典集大成者。但是,由于蒋氏《地理辨证》文中的注释常有含混不清的地方,以至后来的学者以各种假定试图解释该书的注释,致使玄空飞星风水在理论和内容上十分混乱。为了明辩是非,蒋大鸿的真传弟子姜尧和章仲山二人便合作撰写了一部《地理辨证直解》,试图澄清蒋氏的学说。

对于现代风水学影响最大的一部书是《沈氏玄空学》。继蒋大鸿之后,出现了一位无师自通的玄空学专家 沈竹祁。他是在深入研习《地理辨证》的基础上通过集其精华、改造制作而写成。此书一度为玄空风水界权威性著作,为研习玄空风水的学者高度重视。

以上诸书是现代玄空飞星风水学赖以继往开来的典籍,是中华民族先人智慧的结晶。

二、玄空学的实用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玄空风水理论应用于实践到底灵不灵?它的实用价值到底如何?这是每个想要学习的学员十分关心的问题。我们说判定一门风水学是否科学,是否有其实用价值?不能以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应以客观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然而,检验风水是否灵验,不能仅用一两个事例来证明,也不能用一两年的时间来证明,而是需要上百件的事例,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证明其科学性和实效性。况且,今天的易学界说假话、骗人的事时有发生,人们怀疑风水的科学性也在情理之中。所以,用今人的典型事例来证明玄空风水的实效性,令人难以信服。我们还是回到几百年前明未清初时期,探讨玄空风水的集成者蒋大鸿研究应用玄空飞星风水的过程,以期获得玄空风水的真理性的认识。

蒋大鸿是江苏省松江县人,生长在明未崇祯年间。他少年时死了母亲,壮年丧父。他父亲安溪公早年就教他学习形家之书,孜孜不倦地学了十年,才知道学易之难,用他的话说:死穷径绝,就是无路可走了。但是上天不负有心人,竟遇到了无极子传给他三元玄空的学问,又学习了十年,并遍访大江南北的名墓,始了解了其精义。从此,他又专心学习研究了十年才穷其变,这时他已经老了。他先后经过了三十年的学习探讨,才肯定了三元玄空风水的真理性,证明了飞星风水的实用价值。

蒋大鸿把三元玄空学用于实践的结果如何?我们只能从他的学生姜如皋的从师随笔中得到一点资料,现摘录两则如下:

一、沈孝子东关人,亲死下葬,地师为之立辰戌兼乙辛山向,夫子舆余过此,孝子扶棺大哭,其状甚惨,师询观者,知其孝行,为之立乾巽向(旺山旺向),葬后十年,孝子起家,积资十余万,生子数人,皆容貌魁伟,聪明过人。葬时为上元甲午春(注:时在清康熙五十三年 七一四年,为二运)。

二、乙酉(二运)春,先生为商姓葬一地,用艮山坤向,余等私议,以为上山下水,且犯反伏吟,不知何故用此失时之山向,窃问师,师微笑,但言日后君辈看其如何也,未数年,商家丁财贵三者皆备。是年冬,又为王姓扦一地,也用此山向,而王姓家道亦日见兴盛,余再三问之师,师但笑而不答,未知其何术也(注:二运艮山坤向,全局合成三般卦故吉)。

三、姻戚某氏,其家广延地师,十余年得一地,堂局极美。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年)甲子时,在一运,系壬山丙向,葬后不一年,全家患疫死,子姓争产,讼事未息,杜陵夫子来登山观之,笑曰:地固美,惜犯反吟伏吟,葬之祸至无日矣!

以上几例看得出蒋大鸿的风水之术出神入化,难怪当时的堪舆界争相效法。但是,他打着天机不可泄露的幌子,不言传人,他最宝贵的十三个挨星诀,就连他的好学生姜如皋也没有通通快快地得到。直到他需要两千两银子到浙江去买一块地时,才依依不舍的拿了一张小纸条,写了二十八个字的秘诀,差人送给他有钱的学生,作为交换的条件,可谓一字千斤。

蒋大鸿之学不仅自己不泄露一字,而且严禁他的学生也要绝对保密,致使三元学说弄得伪法百出,到了清朝未年,竟分了六大宗派:即泸州派、无常派、苏州派、上虞派、湘楚派、广东派,而蒋大鸿的学说竟没有真正的传承下来。

对于当代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沈氏玄空学》,其作者沈竹祁(一八四九 一九O六年)出生于清朝未年,是浙江省钱塘人士。他十六岁就读地理方面的书籍,二十二岁时为其父相得一块风水墓地,世所罕见。于是网罗了八十多名地师相地,都说是风水宝地。可是一位富翁也听到此地吉祥的信息,于是便捷足先登,用高价抢购,使沈氏错过了购买的机会。后来,富翁开穴,把地掘开,所掘出的泥块呈太极图案,便认为是大吉之象。但是富翁去世并下葬后不到一年,该家宅彻底破败,死的死,离的离,撤职的撤职,充军的充军,令沈氏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他又召集了三十多名地师讨教,大家都说不出原由来。后来他看了蒋大鸿的学生的随师从笔,才知道一运中的壬山丙向犯了反吟伏吟,葬之祸必立至,也就是宝照经中所讲 的:反吟伏吟祸难当,自缢离乡蛇虎伤,作贼充军上法场。自此,他开始阅读蒋氏之书,特别是他有幸获得了蒋大鸿真传弟子章仲山的秘抄,冥思苦想其中的奥理,后来又买了一千七百多种易理方面的书籍研读,到了民国十四五年间,把玄空飞星学的精华编写出著名的《沈氏玄空学》公布于世。从此,三元玄空学大白于天下。

沈氏之后沈祖孙也深通三元玄空之学,因此很多人跟他学习。其中有位名叫袁香溪的地师,年已六十岁,是祖孙的前辈,他在四十年间曾为人做了四十多座墓地,自悟玄空入门之后,就终日跋山涉水,用玄空法去检验这四十多处墓地,结果合元运者四处,合城门诀者四处,这八户人家的家业都还很兴盛,其余三十多座,不是零正失宜,就是阴阳差错,或出卦、或犯反吟伏吟,这些人家不是家业凋零,就是子孙残疾,或破财、或损丁,无一完美者。昔日总以为是龙真穴地,现在竟沦落到这种地步,令他后悔不已。因此,他到家家户户的坟上改正山向,实在无法补救的就自己拿钱,帮助主家迁葬,以安良心。

上述资料非常宝贵,就是说要经过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四十年后才能检验出它的真理性。同时,也充分证明了三元理气法的真实价值。

然而,社会发展到今天的时代,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人们的住宅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特别是城市住宅千姿百态,利用形法调整风水的余地越来越小,而以理气为主要特征的玄空风水正是适应了住宅环境的变化的需要,其内在的优势越来越显现出来。因此,大力地推进玄空风水的普及和提高,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对于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对于传承先人的智慧、大力弘扬我国传统文化,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但是,应该看到玄空风水学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目前这一理论体系尚不完善,在实践上的应验率也只有十之八九。因此,加强玄空学的研究和探讨,进一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实现三元玄空学应有的价值任重而道远。我们愿与专业人员及广大风水爱好者一道,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努力把三元玄空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作者:赵燕